近年来,石河子总场北泉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以创新型(县)市建设为载体,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,发展高新技术产业,集聚创新要素、增强创新活力、转化创新成果、优化创新环境,引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,为提高科技创新力、打造核心竞争力、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,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打造出具有新疆乃至西北地区的“创新样板”县级场镇。
挖掘区位优势 激发创新动力
石河子总场北泉镇,是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的师市体制下,场镇合一的县级场镇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,行政区域面积475.76平方公里,耕地30.6万亩。交通运输便捷,商贸物流活跃,生态环境良好,军垦文化特色鲜明,场镇是首批全国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、兵团唯一入选的中国首批特色小镇,也是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、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单位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可持续发展中国项目试点单位、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团场、兵团团场体制改革试点单位。近年来,石总场先后被授予“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镇”、“中国绿色生态城镇”、“全国百家科学发展示范园区”等荣誉称号。2017年,石总场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。2021年,石总场入选创建全国第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金灿灿的荣誉,为场镇建设创新型县(市)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和发展基础。
健全体制机制 打造创新环境
自2018年石总场北泉镇建设国家创新型县(市)三年来,场镇紧紧抓住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重大决策及新疆“天北经济带”、“乌昌石城市群”区域发展布局以及《石河子市总体规划》将石总场的南部区域纳入中心城区范围的发展机遇,秉持“转型发展 科技支撑”的新理念,通过健全体制机制,持续优化政策环境,构建“党委政府统一领导、部门之间协调联动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、合力推进科技创新”的工作格局,建设场镇、社区、连队三级科技工作网络。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,搭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平台,促进多元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形成。现代农业功能区划基本形成。形成以石总场西岸大桥为界,南区为城郊融合发展区,推动农林牧渔业、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划;北区为高效农业生产区,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区划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,累计培育棉花、小麦、玉米等品种25个,其中培育棉花主栽品种5个,建成高标准农田16.4万亩,占石总场耕地总量57.95%。创新创业能力快速提升。以石河子国家农业科技园为依托,以26000平米的兵团科创大厦为创业中心,建立了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6个创新创业基地、5个创客空间、1个北斗导航精准农业产业园,与驻场单位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、中棉所试验站、新疆农垦科学院及石河子大学共建产学研实验基地,培育兵团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,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,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,同时,发挥兵团具有的组织管理体系及标准军事化管理体制的优势,每年开展种植、养殖、机械、加工方面的“科技之冬”、“创业培训”等多种类、多层次的培训。据不完全统计,每年辐射区内培训人数达到10万人次以上,核心区培训人数4.37万人次,覆盖核心区职工人数的95%以上。
石总场积极支持和鼓励驻区高校院所、科技型企业围绕兵团、师市和石总场的产业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三年来,石总场先后承担79项兵团和师市科技计划项目。积极参与“百城百园”行动,先后从疆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引进先进科技成果87项,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示范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,为石总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。
围绕重点工程 突出创新实效
实施棉花提质增效工程。驻场单位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选育的新陆早74号等优良新品种在八师石河子市垦区及北疆地区推广703.6万亩,新增经济效益7.86亿元;新陆早61号累计示范推广总面积超过1500万亩,新增利润 28.38 亿元(近三年新增利润 26 亿元),已成为西北内陆早熟棉区近十五年推广面积最大、区域最广、推广速度最快的自选培育机采棉品种。石总场结合八师石河子市推荐品种以及本地区气候特点,推广了新陆早64号、72号、74号,实现了早熟、稳产、品质优良和耐病性较强棉花品种的相对统一,种植面积70%以上。加强良种良法集成配套,开展棉花优质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开发,示范推广10万亩;示范应用棉花实时在线检测系统,使短纤维率不超过12%,衣亏率低于4%,节能10-15%,含杂率调控范围1.5-2.2%。
实施林果园艺业增产增效工程。在新疆农垦科学院、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专家指导下,石总场鲜食葡萄100%实现厂型架改造。在葡萄标准示范园建设过程中,石总场积极探索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郁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果树研究所合作,带领职工成立了4个葡萄种植合作社,从种到收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,提早或延迟成熟10-25天,优质果率95%以上,亩产800-1500公斤,加快形成早、中、晚熟品种组合配套、错季销售的格局,大大提高了果农收益。开展葡萄轻简化机械化优质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,降低人工投入15-20%;酿酒葡萄围绕抗寒品种引进试验示范、小产区优质果品生产、机械化高效生产及适宜酸度、风味调控等开展研究,为做大做强葡萄酒产业保证优质原料提供技术支撑;进一步示范推广冷棚葡萄栽培技术,降低自然灾害影响;推进果品冷链贮运保鲜技术引进集成与示范,提高商品果率和附加值。
实施畜牧业振兴提升工程。以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益为核心,重点抓好生猪无公害产业化养殖技术集成示范;全面推进奶牛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及可持续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,示范场奶牛平均单产达8-9吨,生产群死淘率下降10%;
区域内规模化养殖场45家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干湿分离、三级沉淀池、氧化塘等环保设施建设。新建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厂并投入使用,有效减少畜牧养殖对环境及水源造成的污染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达90%以上。实施畜禽粪污处理、有机肥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利用大棚蚯蚓养殖处理餐厨垃圾及活性污泥,循环利用生产有机肥。畜牧养殖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兵团领先地位。
实施农业产业链整合延伸工程。石总场现有8个农产品获得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种植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5%。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%,2018年成功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的验收。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,现有各类农工专业合作社共93个,注册社员2896人,职工占比51.2%,合作社总资产37477.5万元,实现石总场职工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。从2019年起,每年举办一届“农民丰收节”,依托各类大棚及生态果园资源,打通农家乐、采摘园、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新通道。
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助力工程。围绕连队功能转型及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提升,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基地,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助力活动,三年间,累计邀请市级科技特派员下基层开展服务189人次,引导科技人员及技术成果与连队转型深度结合,加强农牧业生产管理技术及市场经营等相关知识普及,为落实“稳粮、优棉、强果、兴畜、促特色”现代农业发展战略,促进连队产业振兴奠定良好基础。
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工程。支持以天山铝业等铝基新材料企业的产业技术创新,进一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,降低吨铝的生产电耗;积极推进新型铝合金和特高压电极箔等高端新产品的研发。开展高效洁净能源技术开发,扩大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转化利用,提高工业废水净化、废气消化、废渣利用的循环转换力度。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业化,依托新疆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,针对氯碱化工产业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降低成本;开发、生产高附加值聚氯乙烯专用树脂及延伸产品,加快产品更新换代。拓展煤化工产业及石化下游产业,开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精细化工产业、化学纤维制造产业以及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,提高产品附加值,提升资源使用效率。
实施创新平台综合服务建设工程。建设服务支持创新密集区2个,拥有天山北坡经济带综合人才智库1个,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,专家大院1个,创新创业基地6个、创客空间5个、研究机构6个。依托国家级孵化器、众创空间、星创天地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服务平台,统筹石总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,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。“创城”期间,累计开展创业培训、沙龙等30余场,参加人数2000余人次;新增入孵企业51家,2020年末在孵企业101家,累计毕业企业49家。支持“新疆兵团北斗导航精准农业应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”建设基于北斗导航的农业智能装备协同创新平台,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、高级研修班,累计参加人数1300余人,培训学员近500人。
发挥创新综合效能 带动经济社会发展
经过三年“创城”工作的实施,石总场已成长为兵团经济体量最大、产业聚集度最高、产值最高、发展速度最快的团场,成为新疆兵团数字农业建设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行区与示范区,其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引领发展的最大变量。
“创城”期间,石总场经济发展总体平稳,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22.6亿元(按增加值核算)。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迅速发展,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7.41亿元,较2018年增长20.75%,年均增速10.38%,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0.4981亿元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养殖业、果蔬园艺业占比逐年提升,从36.77%提升至41.90%。建设高标准农田16.4万亩,面积比重达53.27%。工业企业主要围绕农业产业链布局,现已建成自治区级乡镇企业工业园区、八师团场工业园区和国家级石河子农业科技园区。2020年末农业连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10元,较2018年增长7108元,增长27.36%,年均增长12.68%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,职工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显著提升。
石河子总场创新型县市的建设工作初战告捷,下一步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幕已拉开了序章:一是场镇将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,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载体,突出一二三产融合绿色发展路线,促进场镇及垦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加速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完善和高质量转型升级;二是场镇将深化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,推动辖区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示范基地,持续促进数据、技术等先进要素活跃流动和价值转化,强化优势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;三是场镇将以创新政策环境优化为主线,重点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力度,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,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创新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,厚植创新条件基础,引领县域全方位高水平创新发展。